驻杜塞尔多夫总领事冯海阳和他的“梦之队”
2014/12/12

建馆工作组在临时办公室合影

  德国杜塞尔多夫市腓特烈城区一家不起眼的旅馆,一间十来平方米的房间,正中一张好几个台子拼成的会议桌,进门靠墙一溜儿电脑、打印机和电话机,迎面一幅“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墙角一株绿色植物,简单到不能再简单,但扑面而来的却是厚重和活力兼具的中国风。

  这里就是中国驻杜塞尔多夫总领馆建馆工作组的“多功能厅”--会议室、办公室、活动室兼餐厅。一支由9名“队员”组成的“建馆梦之队”,在“队长”冯海阳的带领下,日夜战斗在这里,为尽快完成建馆工作因陋就简,争分夺秒。

  2014年1210日,中国驻杜塞尔多夫总领馆首任总领事冯海阳在这里向《欧洲时报》隆重推出了他的“梦之队”,并介绍了总领馆的建馆情况。冯海阳多次用“梦之队”来形容这个建馆工作组,以表示对全体队员工作热情和成绩的肯定。他说,这是一支老中青三结合的队伍,他算“老队员”,最年轻的是90后。队员来自五湖四海,各条战线,为了同一个目标,相聚到这里。

  冯海阳介绍,建馆工作头绪多、任务重、时间紧。为了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大家只争朝夕,勤勉工作。建馆工作组于今年10月抵达杜塞。抵达的第二天,全组同仁征尘未消、时差未倒,即刻开始按照行前与当地地产公司的预约,投入了物色馆舍等工作。由于馆舍选址要考虑诸多因素,难度很大。工作组在大体选定区域之后,通过“扫街式”搜索,业已物色到几处较为理想的目标,谈判正在进行中。

  冯海阳介绍说,建馆工作组的工作方针是“馆舍建设”与“桥头堡建设”两个轮子一起转。馆舍建设就是因地制宜,尽快选定及改造出一处既体现形象又方便工作的办公场所,为总领馆早日开馆并全面履职奠定基础保障。桥头堡建设就是遵循国家的总体部署,结合领区实际,全力以赴尽速将中国驻杜塞尔多夫总领馆打造成为促进中德关系、服务国家建设、践行外交为民的桥头堡。为此,工作组将尽可能全面、深入地听取领区各界的意见与建议,选好选准总领馆起步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

  对于在杜塞建立总领馆的意义,冯海阳说,首先,从大环境来看,中德关系正处在历史最好时期,双方交流合作的广度、深度、热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未来5年至10年对中德来说都是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德合作将会有更多契合点,获得新动力。中德关系也将在现有高水平基础上,进入一个精确磨合和深度对接的新阶段。

  其次,北威州是德国人口最多、经济实力最强、教育水平最高的联邦州之一,在中德贸易和投资合作、人文交流中地位重要。该州对华贸易在德联邦各州中排名第一,2013年双边贸易额达301亿欧元,约占中德贸易总额的30%;该州与中国的双向投资在德联邦各州中排名第一,目前有800多家中国企业在此落户,2700多家北威州企业在华投资或设立代表处,在华投资总额占德对华投资总额的25%;该州华人华侨、中国留学人员人数在德联邦各州中排名第一,4万多名华侨华人、7000多名中国留学人员在此居住、学习,分别占全德华侨华人及中国留学人员总数的四分之一强;该州的杜伊斯堡作为欧洲重要内河港口,是全欧洲唯一拥有多条对华直通货列的城市。在中德双方的共同促进下,北威州的特殊区位功能定将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发挥日益重要的支点和枢纽作用。

  第三,北威州各界热切期望进一步推动中国与北威州互利共赢的全面合作关系不断向前发展。在北威州生活、留学、创业的华人华侨、中国留学生和中资企业都在为促进中国与北威州的交流合作不懈努力。越来越多的北威州民众希望更多认知中国、结好中国。最近,杜塞尔多夫市市长盖泽尔首次出国访问即选择了中国,在当地引发了积极反响,集中体现了北威州官方和民间在对华关系方面不乏远见卓识。

  正因北威州在中德两国关系中的特殊地位,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今年3月到访杜塞时亲自向外界宣布,中国将在此开设在德国的第4个总领馆。国家主席亲自宣布开设总领馆消息,使驻杜塞总领馆在诞生前即获得了很高的知名度,同时也使各方对总领馆未来的作用充满了莫大的期许。自然,这也使担任建馆工作的首任总领事冯海阳感到了肩负责任的重大。冯海阳表示务必兢兢业业,坚持真抓实干,与总领馆全体同仁一道出实策、办实事,向祖国和人民交一份合格答卷。

  冯海阳有丰富的外交工作经验,也了解中国地方情况。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踏上外交工作岗位,冯海阳长期在德国、奥地利和瑞士等中国驻德语区国家使馆工作,并曾去云南省红河州挂职,担任两年州委常委兼副州长。提起这段经历与外交工作的关系,冯海阳说,两年地方工作一是深化了对国情的认识,有利于在对外工作中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让中国梦与世界同行。二是深化了与人民群众的感情,有利于以“外交人员是人民勤务员”的宗旨意识,团结带领总领馆全体同仁积极主动地拓宽外交为民的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方式、增强服务本领,提高服务水平。

  (本文来自《欧洲时报》)

   

推荐给朋友: